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政信 » 2024遂宁广利资产收益权转让计划城投债定融 遂宁广利公司债

在线服务

2024遂宁广利资产收益权转让计划城投债定融 遂宁广利公司债

44°c 2024年01月25日 09:41 精选政信 0条评论
  移步手机端

1、打开你手机的二维码扫描APP
2、扫描左则的二维码
3、点击扫描获得的网址
4、可以在手机端阅读此文章

  近代名医名方

  

  【朱良春痹证治验】

  1、风寒湿痹证

  症见全身关节或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得温痛减,关节肿胀,但局部不红不热。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沉细或细弦,或濡细。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药用:制川乌10g(先煎),桂枝10g(后下),仙灵脾15g,鹿衔草30g,当归10g,熟地15g,炙乌蛇10g,甘草6g。

  2、郁久化热证

  症见四肢关节肿痛,局部灼热,初得凉颇舒,稍稍仍以温为适,口干而苦。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细弦或微数。治以辛通痹闭,清化瘀热。药用:制川乌8g(先煎),桂枝8g(后下),当归10g,生地15g,白芍20g,知母10g,忍冬藤30g,广地龙12g,炙僵蚕12g,乌梢蛇10g,甘草6g。

  加减:痛剧者加蜈蚣3g,研末吞服,或六轴子2g:关节见红肿热痛者加黄柏10g,晚蚕砂10g(包煎);有环形红斑及皮下结节者加水牛角30g,丹皮10g。

  3、肾督亏虚证

  症见身体赢瘦,汗出怯冷,腰膝酸软,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筋挛骨松,关节变形,甚至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苔薄质淡,脉沉细软弱。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药用益肾蠲痹丸。

  组方:生熟地各150g,全当归100g,鸡血藤200g,仙灵脾100g,鹿衔草100g,淡苁蓉100g,炙乌蛇100g,炙全蝎20g,炙蜈蚣20g,炙蜂房100g,炙僵蚕100g,蜣螂虫80g,广地龙100g,土鳖虫100g,其研细末。另以老鹳草120g,徐长卿120g,苍耳子120g,寻骨风120g,虎杖120g,甘草30g,煎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8g,每日服2次,食后服妇女经期或妊娠期忌服。阴虚咽干口燥者,另加生地10g,麦冬10g,石斛10g,泡茶饮服。

  分型施治最忌生搬硬套,刻舟求剑。因为人有异禀,病有殊变,证可兼夹,型可分合,所以在临床上,既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因人、因证,或一法独用,或两法兼施,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肾督亏虚证,不是痹证晚期才可出现,而是存在于疾病的初、中、末各期,以及各型之中,只不过证情轻重有异,治疗主次有别而已。

  【朱良春虫类药的临床应用】

  除应注意各药的特性以发挥其特长外,还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善于与其他药物密切配合,同时还要注意炮制、用量、服法等。

  临床辨证加减要清晰,寒湿甚者,用乌蛇、蚕砂,并配以川乌、苍术;

  化热者,用地龙,并配以寒水石、律草;挟痰者,用僵蚕,并配以胆星或白芥子;

  挟瘀者,用土鳖虫,并配以桃仁、红花;

  痛甚者,用全蝎或蜈蚣研末吞服,并配以元胡或乌头;

  关节僵肿变形者,合用蜂房、僵蚕、蜣螂虫;

  病变在腰脊者,合用乌蛇、蜂房、土鳖虫。

  另外,其他动物药也常采用,如用紫河车填精补髓,鹿角通利督脉,穿山甲治疗拘挛疼痛忽作忽止,水牛角配赤芍、丹皮治疗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等。

  由于虫类多燥,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应用时配以地黄或石斛等养血滋阴之品,以制其偏性而增强疗效。实践证明,合理应用虫类药,确能逐顽痹、起沉疴,收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赵恩俭,1926年出生,字介安,早年习医,1946年考取高等中医师,即在津悬壶,时年20岁。1954年参加天津总医院中医科及天津医学院祖国医学教研组组建工作,后调南开医院,先后任中医科主任、急腹症研究所副所长、中医研究室主任等职,兼任天津中医学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委员、天津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顾问等职。学术上主张尊经不泥古、兼收博采不失中医特色,务在解决当世之疾患,放眼于未来中医之发展。赵氏擅长内、妇、儿科,对基础理论、临床诊法、历史文献等研究有素,多年来从事医、教、研工作,在国内外颇具声望,为二部一局审定的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名方】老人便秘方

  【组成】黄芪30克,银花20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苁蓉20克,厚朴3~10克,酒大黄3~10克,威灵仙10~15克(以上用量可根据症状稍事增减)。

  【功能】益气养液、润肠导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酒大黄不后下,此方可连服一段时间,待大便调顺再停药。

  【方解】

  老人便秘与一般习惯性便秘不同,因为年事既高,多有阴虚血燥、气虚不运等基本问题,同时亦难免燥热气滞等等夹杂其中。所以单纯润肠药往往用久作用不大,而承气等泻法又易引起正气愈虚等问题。此方以黄芪之补气,归芍之养血,麻仁、肉苁蓉之润燥以治本,以其本虚也,且皆于通便有利。厚朴行气、酒大黄缓降,不后下免其致泻伤中等弊,方法从“青麟丸”等方化裁而来。威灵仙通气利脏腑以治标,佐以银花清脏腑之毒热而不伤正。若大便数日不下、燥热明显,可加玄明粉3~5克冲服,得便下即止,不可过量。威灵仙“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腹痰水”,故胸腹不利,痰水气滞,脏腑不通之证皆有良效,并非只是散风去湿之品,此方用之亦具襄赞之功。

  此方之特点一为重用黄芪以健运中气;一为大黄不后下免其致泻,并且可以连续服用以缓调其大肠功能;一为“威灵仙”可以自胸腹至下腹通闭解结,三焦俱得畅达,虽有痰水气滞等等亦均得以疏导而解。

  【加减】(1)大便连日得畅,可减免酒大黄。(2)便燥严重加玄明粉3~5克冲入。(3)气虚重加党参20克。(4)腹胀重加木香10克。(5)腰腿酸软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病例】

  此方多年来加减运用所治病例甚多,疗效亦甚佳,仅举近日治病1例,以窥一斑。

  张某某,男,81岁,原患糖尿病及冠心病、心房纤维性颤动多年,现两病均较稳定。但苦于大便干燥不畅,数日一行,腹满而痛,先时用五仁润肠丸等尚有效,近数月亦不起作用。如用泻药则引起便泻不止、虚惫气短,痛苦万状。诊脉弦大,涩而少力,代止不匀。舌嫩而赤、苔黄浊不匀。证属气血阴液俱不足,燥热蕴蓄大肠,宜标本兼治,于补气养血益阴中,辅以清降之品,以“老人便秘方”加玄明粉3克,服药后大解得下,且下后腹中舒泰,气力精神转佳。减去玄明粉连服此方月余,大便每1~2日一行,很正常。糖尿病及心脏病亦较前好转。诊脉仍代止,但已较前柔和有力,舌苔亦渐趋正常。以此方改配丸剂,用以巩固疗效,两月后停药病愈。

  

  郑魁山,教授,1918年生,河北省安国县人。出身于针灸世家,幼年随父郑毓琳学习针灸,勤求典籍,博采众长。20岁行医于保定等地,1947年在北平独立开业,1951年卫生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1953年又与高风桐等筹建北京中医学会针灸门诊部。1955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文革期间到甘肃成县医院。

  郑教授致力于针灸研究五十余年,擅用传统手法治疗急症、重症,在“烧山火”、“透天凉”基础上,去繁就简,创新了“热补”、“凉泻”手法,总结出一套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配穴和手法,对经络实质和针刺手法的机理也颇有研究,曾与北大、同仁等医院协作研究经络实质,对“烧山火”、“透天凉”的实验研究曾获甘肃省科技成果奖。重视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应用,把‘纳子法”、“纳甲法”、“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多功能临床应用盘,获甘肃省科普成果奖。采用“烧山火”手法治疗视网膜出血的研究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穴位埋线法治疗小儿麻痹及后遗症的研究,获甘肃省武都地区科学大会奖。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后藤学园客座教授等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针灸集锦》及修订本、《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点校针灸大全》,新著《郑魁山针灸全集》已脱稿,交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定于1990年9月出版。

  【名方】升提举陷方

  【功能】(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补中益气,升提举陷。(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培元固本,升阳举陷。

  【主治】(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1.5厘米以下。(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4厘米以下。

  【用法】(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用压手进针法进针后,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门向下斜刺透关门,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压手进针后用补法,天枢向下斜刺透外陵,气海向下斜刺透关元,留针10~20分钟。

  【方解】

  胃下垂之发生系中气不足,胃中虚寒所致,病久则肾元虚衰,元气虚惫。取中脘、足三里,鼓舞中焦之气,令气上升,取气海则回升下焦元气。配梁门、天枢,可以加强升举之力,疏通中焦气机。

  

  周信有,汉族,1921年2月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

  周信有自幼从师习医,四十年代,在安东市开设诊疗所挂牌行医。五十年代,曾先后担任安东市中医师公会会长、安东市联合中医院院长、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1960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任教,1978年调到甘肃中医学院任职。在50余年医教研生涯中,周氏著述甚丰。其主编或参与编著的书籍计有《内经类要》、《决生死秘要》、《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老年保健》、《内经讲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周氏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疑难病证颇多独到见解。近年来曾潜心对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老年病的专题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他所研制的治疗各种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在临床上经过两万多例的观察,疗效显著。

  【名方】舒肝化癥汤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方解】

  湿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共成全面兼顾,起到中药处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加减】有湿热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蔡友敬,1916年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现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蔡氏1937年毕业于丁甘仁创办之上海中医学院。曾任泉州市联合中医院院长,泉州大学医学院中医系教师,华侨大学兼职教授,泉州市中医院院长;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泉州市卫生学校教授,泉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蔡氏擅长中医内科,对脾肾、命门学说颇有研究,用以治疗哮喘、肾炎及肺心病颇有收益。著有《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学讲义》、《蔡友敬医案选》等。

  【名方】眩晕片

  【组成】天麻10克,双钩藤30克,泽泻30克,生石决明3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4克。

  【功能】平肝潜阳,健脾化痰。

  【主治】内耳性或高血压性眩晕。

  【用法】上药8味,用水3碗先煎生石决明,俟煎至二碗时,再纳诸药(除钩藤外),煎至1碗时,再下钩藤,约1分钟后,取汁,分两次服用。制片:本方亦可制成片剂。用10倍或20倍剂量,先将泽泻研成细粉过筛,其余药煎汤浓缩,然后拌入泽泻粉压成片剂,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药1.23克,每次服6~18片,1日3次,开水送下。

  【方解】

  本方系由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再加双钩藤、石决明而成,乃本人自制方。经20多年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内耳性眩晕是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内耳疾患,是内耳膜迷路积水,产生前庭功能紊乱所引起。高血压性眩晕,乃由于高血压所引起的脑血管间歇性痉挛所致,是高血压的主要症状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此两种眩晕都属于眩晕的范畴。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瘀等多种因素引起。但在发作时,均有眩晕、耳鸣、泛泛欲吐、或恶心呕吐之状,故用《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以熄风镇痉、健脾化痰。李东垣《脾胃论》曰:“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半夏天麻为主药,配以苓术健脾祛痰,治其生痰之源。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脾胃。但临床单纯用此方疗效不够理想。因思《金匮要略》有一泽泻汤,以治水饮“冒眩”,尤在泾在《金匮心典》中云:“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方中泽泻用五两,白术二两,泽泻量重,增强泻水气功能,故本方加用泽泻30克。再加较大量双钩藤、生石决明,以增强熄风镇痉之力。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钩藤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具有降压作用;同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和内耳迷路积水,均有解除作用。加大泽泻量能增加尿量,可排除迷路积水,调节其内部平衡;治高血压病,目前多配合利尿药,促使血压下降,可起协同作用。

  【加减】偏热者加黄芩10克,偏湿者加薏苡仁30克,偏风者加僵蚕10克。

  

  迟景勋,生于1938年,山东省胶州市人。现任济南市中医医院院长,外科主任中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脉管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医康复委员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济南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济南市科协常委等职。

  196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分配至济南市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至今。从医30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潜心钻研,努力探索。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在中医外科临床治疗中着重“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及“内病外治”等法则,抓住病机,屡起沉疴,收到显著的临床疗效。擅长治疗周围血管病,对乳房病、皮肤病、疮疡等疾病的诊治亦有丰富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曾主编或参编专业著作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10余篇。撰写的《中医药为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50例疗效分析》一文获山东省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参研课题有两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其经验方脉痹汤治疗血栓性深、浅静脉炎效果良好。

  

  郭振球,生于1926年,湖南长沙人。出身儒医世家,1942年至1947年受业于长沙精益中医学院。毕业后在长沙、衡阳等地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现任湖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医临床学基础》、《中医临证学基础》、《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儿科学》、《中医诊断学》、《中藏经语译》、《简明难经注疏》等。

  郭振球教授治学精博,40多年来,既教书育人,又承担医疗科研工作,精勤不倦,所发表的《常见病辨证论治及微型计算机应用研究》、《辨证学微观化与人工智能》、《微观辨证学研究》和《中医诊断学博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等论文,反映了他的医德医风和学术经验。在研究生教学上主张以文献研究为先导,临床研究为基础,科学实验为手段,既要对传统医学理法锲而不舍,也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推陈出新。郭氏临床诊病在四诊观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展了微观辨证和微观辨治对心脑血管疾病和肾系疾病较系统的研究,从细胞水平、亚细胞到分子水平上阐明“证”的实质及其药效学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果。

  【名方】活络蠲痹汤

  【组成】天麻10克,钩藤20克,木瓜10克,萆薢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续断12克,黄芪15克,牛膝10克,僵蚕12克,松节15克,威灵仙15克。

  【功能】熄风蠲痹,养血活络。

  【主治】 高血压病,中风半身不遂,手足不能举动,麻木不仁,关节酸痛或咳吐痰涎者。

  【用法】每日煎1剂,分2次服。

  【方解】

  高血压病的病机是“肝风内动”,风阳上冒,则头目眩晕;内风袭络,血虚不能荣筋,则成半身不遂;血络风邪阻痹,则手足不能举动,而麻木不仁;风盛激液为痰为湿,流窜关节,则可使关节酸痛。凡肢体不仁不用、麻木酸胀,大都是络脉失和,风痰或挟湿阻痹不通之候,方中天麻、钩藤祛风,僵蚕因风而僵反能治风。续断能续能补,威灵仙通络中之气;归、芍、松节和血络而利关节;萆薢、木瓜舒筋除痹;黄芪益气以助血行,可收血行风自灭之效。配入牛膝领诸药上出下行,左右逢源,各不相悖,大意以使风痰湿都得蠲除,而血脉正气的偏虚即可得而恢复健康。

  【病例】

  谢某,男,61岁。患高血压病两年,常有头晕,下肢酸麻乏力,叠经中西药治疗,时好时病。因外出归家,忽然眩仆,左侧肢体麻木,不仁不用,不时昏眩目暗,均偏于左。此血虚风痰阻络,即属偏废之根。予活络蠲痹饮,连服15剂,每天煎服1剂。二旬手能举动;再服1周,三旬挟拐足能步履。后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苡米、木瓜,气血双补,舒筋活络而获复元。

  

  李恒明,女,1935年出生,四川遂宁市人,1955年毕业于四川华西医大,1963年毕业于四川成都中医学院。现任遂宁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近10年在国际国内、省、市学术会议交流文章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之上,其中7篇获优秀论文获。1990年以来,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成都出版社出版的《灿烂星光》一书中,专题报道了“献身事业的楷模--李恒明”的情况。现是四川省中医管理局中医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通讯编委,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专家,遂宁市名老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曾获“省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省妇联“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市“学白求恩优质服务先进个人”,省中医管理局“八五”期间科技先进工作者,两次获四川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四化”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受中共四川省委表彰。现正从事全国名老中医带徒工作,遂宁市卫生系统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指导老师。

  【名方】头痛帽

  【组成】川芎15克,白芷30克,北细辛15克,茺蔚子15克,防风15克,蚕砂30克,藁本15克,菊花10克,薄荷脑1克。

  【功能】祛风止痛,芳香开窍。

  【主治】凡是中医诊断为“眩晕”、“头风”病的病人,不分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对高血压、颈椎病、脑血管硬化、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等血管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头昏、头痛、失眠等症,都可应用。

  【用法】将各药捣成粉末,做成药帽子,戴在头上。每日戴2次帽子,每次半小时,也可持续戴上;睡眠差者,可晚上戴帽入睡;也可头昏痛时戴帽。帽子不用时,用塑料袋密封,以免药性散发。

  【方解】

  该药的主要成分是由川芎、白芷、细辛、菊花等组成。单味药川芎,辛温走窜,走而不守,上行头目,旁达肌肤,能散寒湿,祛风气,解头风,疗目疾,是治疗头痛的要药;其药理作用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大脑活动,具有解痉、镇静、降压、扩血管的作用。白芷辛香走窜,入气分,走血分,能祛风寒,行气血以止痛,具有镇静和抗菌作用。细辛气盛而味烈,既能逐寒气,又能疏上下之风邪,现代药理研究,细辛具有麻醉作用。菊花气味清芬,为疏散风热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消炎及利尿作用。防风、藁本、蚕砂皆是祛风散寒止痛之品,藁本是治巅顶头痛的要药。茺蔚子活血化瘀,治瘀血头痛。

  临床应用:本法是采用内病外治,减轻了病人服药的痛苦,临床应用5年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为我院基础制剂,1997年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法主要治疗因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硬化、高血压病、脑萎缩、神经官能症、颈椎病等引起的头昏、头痛、失眠症状。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病人易接受。

  

  李裕蕃,生于1915年,河北省北戴河人,现为秦皇岛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李氏13岁即随姑父习医,及至年长,又拜东北名医高仲山、李春元、王仙舟、张志纯等为师,寒暑8载,业成之后悬壶于哈尔滨、齐齐哈尔及北戴河等地。1958年到北京中医学院教研班深造2年,后调入秦皇岛市中医医院,任中医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李氏一生勤奋好学,治学严谨,博览广采,学验俱丰,不拘门户之见,循古训,探新知,不仅穷研岐黄之道,而且熟谙现代医学之理。临床擅长内科、妇科及杂证的治疗。辨证用药组方自成体系,以审证求因为首务,紧紧抓住证候辨证施治,取四气五味之长,佐以报使之味并时时兼顾胃气直捣病所。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他创制新方40余首,用之临床多有效验。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通脉化瘀汤

  【名方】通脉化瘀汤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苏木10克,紫草10克,丹皮10克,石斛10克,秦艽3克,蒲公英30克,泽兰15克,忍冬藤30克,生姜6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利湿。

  【主治】血栓性静脉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血栓性静脉炎,乃瘀血阻脉,营血回流受阻,瘀久化热,湿热变生而患处肿胀疼痛、发热。本方取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苏木等药活血化瘀,通脉活络;紫草、丹皮、石斛清热养阴益胃;蒲公英、忍冬藤清热利湿通络;泽兰活血利水;秦艽祛风除湿、引药入经。诸药合用,既可消散瘀滞,亦可清除湿热,使血脉通达、湿热蠲除。

  【加减】患肢肿胀明显者加苡仁、连翘;红肿明显者加天花粉、银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防己;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黄。

  

  吕继端,生于1929年,湖北省通山县人。吕氏出身中医世家,早年悬壶乡梓,现已行医40余载。吕氏曾先后在湖北中医师资进修学校和南京中医学院全国温病专修班深造。吕氏现任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湖北省老年医学会理事,湖北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首批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老中医专家等职。吕氏兼收叶、薜、吴、王等温病名家的学术思想,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得心应手,擅长医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尤对中风、痴呆、肿瘤等病别具匠心,疗效卓著。吕氏先后主持完成了“急性菌痢专家系统”、“中风病专家系统”、“电子计算机通用程序辨证论治”、“益智灵益智健脑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吕氏著有《新温病学》、《控制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与控制论》、《电子计算机模拟中风病治疗经验》、《中风治疗100例观察》、《益智灵益智健脑作用的实验研究》等论著、论文。

  【名方】益智灵

  【组成】太子参30克,天冬20克,熟地黄15克,香附10克,法半夏10克,制胆星10克,川芎15克,炙远志6克。

  【功能】涤痰醒神,化瘀通络,补肾生髓,健脑益智。

  【主治】中风痴呆,脑血管性痴呆及脑萎缩所致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精神抑郁,早衰等。

  【用法】本方原为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而2次服,每服150~200毫升。也可根据需要制成膏剂、片剂、口服液,以便服用。

  【方解】

  益智灵原为家传治疗中风后遗症方。在临床运用中,发现该方不仅对中风后智能低下具有明显的增强智力、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对其它原因所致痴呆,亦有很好疗效。尤其对老年人出现的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精神抑郁和早衰等症,对脑萎缩、帕金森氏病以及脑炎所致智能减退疗效显著。本方主要作用为增进智力,故取名“益智灵”。

  益智灵取古方“三才封髓丹”之意,以天、地、人补肾填精生髓,配以远志养心阴,通心肾,制胆星涤痰开窍醒神,川芎化瘀通络,使脑气与脏气相接,神明为开。脑为诸髓所聚,记忆思维所在。凡智能减退、记忆思维障碍,均为脑病。痴呆为病,根本在于积损正衰,髓海不足,故以填精封髓为要点,而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则补肾即为补脑,补肾即为补髓。陈士铎有“智慧生于心肾相交”之说,故于补肾生髓时用远志交通心肾,使相离者亲,相忘者忆。老年痴呆,本虚标实,其标在于痰瘀互阻,脑络阻滞,故补肾同时,施以涤痰醒神,化瘀通络,标本同治,共奏健脑益智之效。

  智能减退,根源在于长期积损。临床治疗不可图一时之快,而滥用清热、化痰、活血之品,须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病机之偏颇兼夹,灵活施用。脑为髓海,补肾填精之品占有重要地位,且剂量宜大,时间宜长。在服汤剂之后,应以丸药继之,才能保持疗效。此外,在服用益智灵的同时,应注意脑力锻炼、饮食起居及功能锻炼。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忌辛辣厚味;居处宜优雅明快,空气清新,慎寒温;脑力训练以激发志趣,增强思维联想,提高记忆力、计算力为原则。加强生活技能训练,促进智力恢复。

  益智灵经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能保护和增强小鼠智力,增强耐缺氧能力,其作用明显优于“脑复康”对照组;能抑制大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抗实验性脑缺血,降低血液粘稠度,具有明显的健脑护脑作用。

  

  沈宝藩,1935年生,上海市人。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60年参加卫生部在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第二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中医,现为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成员,中国老年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委员,新疆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新疆中医药》编委,新疆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内科教授、主任医师。曾任新疆中医学院临床教学部主任,附属医院副院长。沈氏先后整理编辑出版《成孚民医案医话》,参加编写《临床中医内科学》巨著,共发表论文40余篇。曾赴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和美国参加学术交流。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7年余,中西医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对中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出了痰瘀同治法,有独到之处,并研制出补气脉通片、平肝脉通片、化痰脉通片、西红花康复液等多种制剂。自拟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好。

  【名方】心痛宁方

  【组成】当归15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栝楼15克,薤白10克,檀香5克,厚朴10克,桔梗10克。

  【功能】活血祛痰,宁心止痛。

  【主治】气血郁滞,痰瘀交阻,虚实夹杂之冠心病心绞痛。

  【用法】每日1剂,每剂药煎2次,每煎滤液200毫升,混合后两次分服。

  【方解】

  按“百病兼瘀”、“百病兼痰”、“痰瘀同源”之说立方。方中当归辛甘温,养血活络止痛;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养血宁心安神;红花辛温,活血祛瘀通脉;川芎辛温活血行气止痛;檀香辛温,理气散寒止痛;栝楼甘寒,利气化痰,散结宽胸;薤白辛甘温,辛开行滞,甘泄痰浊,温通心阳;厚朴苦辛温,行气祛瘀,宽胸消结;桔梗苦辛平,祛痰并能载药上行。诸药配合,可使瘀去痰消,脉络通畅,疼痛自止。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祛痰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脏射血功能、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使血液浓、粘、聚的状态减轻或恢复正常,其中某些化痰药尚具有镇静、降脂、抗凝的功效。因此,此方应用于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甚效。

  【加减】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又突出地表现为痰阻和血瘀,而痰瘀互为因果,如痰浊阻滞可使血滞为瘀,若瘀血停积,阻滞脉道,乃使津液难行,聚为痰浊,因此在治疗心绞痛时要注意使经隧通达,气血流通,宜取痰瘀同治之法,临证运用心痛宁方治疗心绞痛可按标本缓急、痰瘀孰轻孰重、寒热虚实进行加减:痰湿偏重加桂枝、法夏、菖蒲、远志等。痰热偏重可重用肥栝楼,加竹茹、郁金、炒山栀;血瘀偏重加生蒲黄、炒五灵脂、乳香、元胡等;心痛胸闷诸症缓解当兼顾本虚之证;气虚者加黄芪、黄精、炒白术、茯苓。阴血虚者加生地、沙参、元参、丹皮、赤芍、郁金,去厚朴、川芎。

  

  吴震西,1928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现为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兼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内病外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通市中医学会秘书长等职。吴氏于1942年拜如城名医黄星楼先生门下,习医五载,研习岐黄,颇得黄氏之真传。遂于1947年悬壶乡里,以医济世活人。1956年参加南通市中医院工作,1960年,响应党的号召援藏,1979年调回南通市中医院。

  吴氏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近年又悉心于中医内病外治临床研究,为我国知名内病外治专家。吴氏遵循唐代名医孙思邈“内外相扶,病必当愈”教导,于八十年代初开设内病外治专科,运用20余种方法,治疗70余种病证,已逾万人次。吴氏研制的“头痛塞鼻散”和外贴硬膏“宁嗽膏”等,治疗了数千病人,疗效颇著。吴氏主要学术思想是:临床辨证,注重整体,强调五脏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治胃必当疏肝,健脾乃以制酸。吴氏擅长中医内科,尤擅长内病外治之术,对心、肺、脾、胃系疾病有较丰富临证经验,善用活血化瘀之法治心、胃之疾和情志病症。业精于勤,博采众长,内病外治,自成一家。吴氏曾参加《藏医药初步调查》、《现代中医内科学》编写,40余年来共发表论文50余篇。

  【名方】生脉活血汤

  【组成】太子参15克,寸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全当归15克,炒赤芍12克,紫丹参20克,茯苓12克,柏子仁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炙甘草6克(早搏频发时倍量)。

  【功能】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主治】心悸胸闷、气短口干,脉细或结代之气阴两虚、心血瘀滞之证,即现代医学中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用法】每日1剂,头、二煎合并分早晚服。

  【方解】

  生脉活血汤系据“生脉散”加活血化瘀等品而拟。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敛汗、生脉;当归补血活血,入手少阴,其味带辛而甘,入行血药则使血行;赤芍功能清热、凉血、散瘀,为治瘀血之品;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功专活血散瘀。当归、赤芍、丹参合伍,共奏活血化瘀之功;柏子仁养心安神,主疗心悸;茯苓利窍宁心而安神;生牡蛎益阴而潜上越之阳;炙甘草补三焦元气,使和诸药,且能通经脉利血气。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效。

  【加减】胸闷者加合欢皮12克、佛手6克;心前区痛加川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娑罗子(开心果)10克;失眠加酸枣仁10克、生龙骨30克(先煎)、首乌藤15克;口干、心烦者加黄连5克、生地15克;纳少脘胀加炒白术10克、炒枳壳10克;便秘加决明子12克、枳实10克;脘痛加白檀香3克、砂仁5克(后下);胁痛加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心动过速加灵磁石30克(先煎)、炒枣仁10克;心动过缓加制附片10克、桂枝10克。注意事项:凡过早搏动辨证属阳虚或痰浊者均不宜应用本方。

  

  邢月朋,男,汉族,1940年生,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共党员,前后拜著名中医魏省一、于振洋、胡东樵为师学徒八年,现任石家庄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石家庄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市科协委员,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

  邢氏长期从事医疗临床工作,擅长内科,对心脑血管病、肺脏疾患独具匠心,并悉心研究心血管病症,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历年发表论文40余篇,论著《内科临床指南》一部,参编多部函授讲义。承担省级科研项目六项,神支精治疗室性早搏、神农羚羊丸治疗中风先兆性偏头痛、大运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活利心康冲剂治疗慢性心衰等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在临床实践中创制了益气升降汤治疗太息症,调压汤治疗脉压差小性眩晕症,止麻消痰活血汤治疗麻木症,葶苈生脉五苓饮治疗慢性心衰,养心定悸冲剂治疗顽固性脉结代,愉心丹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麻附辛翘合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动过缓,大运汤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使新生冲剂治疗隐性心肌缺血,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帕金森氏病,清眩汤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症,解毒化痰汤治疗病毒感染性支气管炎,桑家汤治疗特发性浮肿,消烦汤治疗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等等,于临床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疗效显著。

  【名方】益气升降汤

  【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西洋参10克,台党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实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玉竹30克,炙甘草6克。

  【功能】补益宗气,调畅气机。

  【主治】太息症:自觉胸间憋闷,压迫感而深吸气,然后以呼出为快,或兼心悸、胸痛、乏力、多梦、眩晕等。

  【用法】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取汁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

  【方解】

  本证多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属“心肺气虚”之证,是宗气不足或宗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心脏受邪日久不解而致功能失调变为虚证,出现心肺功能失调或低下的太息症,故从补养入手,补气升陷为主,调畅气机为辅,黄芪、人参、西洋参、党参补益宗气,为方中主药;张锡纯有“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之说,在此配以枳实理气中之滞,与桔梗配伍一上一下,使气机伸展,因此定名为益气升降汤;五味子、玉竹为培气之本,防气之涣;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补益宗气,调畅气机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可治疗冠心病、心肌炎等多种疾病中的太息症,而随着症状的减轻和好转,心电图也随之改善。应用时,心悸怔忡加酸枣仁15克,黄连12克,丹参15克;全身乏力、动则气短酌加黄芪、人参量;口干渴加元参、石斛各15克,知母10克;津气两虚加三参饮;血虚加当归、阿胶各10克,熟地15克;失眠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烦躁不安加知母、炒栀子、竹茹、竹叶各10克;虚热加地骨皮15~30克;心冷背寒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项背肩胛不舒加葛根30克;脉迟加桂枝10克或官桂、附子各10克;脉压差小者,炙甘草增至15~30克。

  

  张志钧,生于1933年,江西横峰县人,1955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本科医疗系,毕业后任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临床助教工作,1963年江西中医学院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三年制)结业,并获卫生部颁发的西医学习中医优秀学员二等奖,同年获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优秀个人三等奖。1987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经国家审定为首批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平时积极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临床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和针灸,对中西医结合老年虚证和老年医学、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实验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先后在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近年来又任《中西医结合老年学》的第一主编,该书即将由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主持了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老年虚证与自由基代谢及DNA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卫生部、省级课题。主要科技成果有:“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异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卫生部87年度科研成果甲等奖,“一种药物添加剂研制的药物烟新技术”获1987年度江西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

  【名方】温阳复脉汤

  【组成】熟附片10克,红参20克,炙麻黄4克,细辛3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淫羊藿10克,鹿角霜10克,黄芪20克,桂枝10克,丹参20克,炙甘草15克,淮小麦30克,红枣6枚。

  【功能】温阳散寒,益气复脉。

  【主治】由素体阳虚,阴寒内盛,寒凝气滞,损阻心阳,心阳不得宣发,心脉鼓动乏力引起的心悸、胸痹、脉沉迟等。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见有心阳不振,脉沉迟,或结、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以上药量为成人用量,儿童用量酌情减省剂量。

  【方解】

  本方系由参附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及生脉散等古方加味衍化而成。方中以附子温经助阳,红参大补元气,合而振奋心阳,益气复脉为君;少量炙麻黄、细辛以助附子温经散寒,宣通寒凝,并用麦冬、五味子以助人参益气生津,敛阴复脉,四药共为臣药;淫羊藿、鹿角霜温补肾阳以助心阳,黄芪、桂枝、丹参益气活血以促血行,以上五药为佐药;炙甘草、淮小麦、大枣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具有助阳散寒不伤阴,滋阴生津不碍阳之特点,共奏温阳散寒,益气复脉之效。

  临床应用:本方立方,以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阳虚型为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学“心悸”、“眩晕”、“胸痹”等疾病的范畴。本病多因素体阳虚,寒邪凝滞血脉,气血瘀滞致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见于脉象则呈迟脉,或迟数交替,或结、代脉不等。亦有因年老体弱,气血亏虚,精气亏乏所致者。总之,主要病机以心阳虚、心肾阳虚、或兼脾阳不足为本,同时可挟有血瘀、痰浊之标证,故本病乃属本虚标实。一般临床可分为阳虚型(主型I型)、气阴两虚型(主型Ⅱ型)、挟瘀型(兼型I型)、挟浊型(兼型Ⅱ型)四型。由于心阳虚衰在本病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立本方为治本病阳虚型的主方。如遇紧急情况时可嚼服少量红参(2~4克),短时间可提高心率10次左右/分。兼痰浊内阻者,可酌加全栝楼12克、薤白12克、菖蒲10克、远志6克。兼瘀血内阻者,可酌加桃仁1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田七4克(研末分2次冲服)。

  

  姚树锦,生于1936年,河北武安市人,出身中医世家,早年就读于大学中文系,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为继家学,1958年起随父姚兴华老中医行医于西安市第二人民医院。196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同年调西安市中医医院内科工作。1978年调西安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担任教学工作。1992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1997年被国家二部一局审定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现为西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曾兼任光明中医大学陕西分校副校长,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卫生厅新药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省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政协委员等职。

  临床、教学、科研40年,博古通今,学验具丰,擅长内、妇、儿科,尤对疑难病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各种肾脏病等的诊治有独到之处。以“祛邪勿伤正”,“扶正勿留瘀”,“治病勿犯胃气”为总则,将扶正固本学术思想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先后撰写、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科研成果奖10余次,曾担任《黄河医话》、《陕西验方新编》编委。三项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固本咳喘丸”销往30余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获陕西省医药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年获北京百病克星大奖赛奖励。

  【名方】定眩饮

  【组成】僵蚕10克,蝉衣10克,片姜黄10克,天麻10克,白术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生甘草6克,枳实10克,吴茱萸3克,焦山栀3克,龙胆草3克,晚蚕砂6克,寒水石10克。

  【功能】暖肝和胃,清胆安中,升清降浊,理气化痰。

  【主治】眩晕,症见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或呕吐痰涎胆汁,头痛头沉;口干口苦,纳呆腹胀,大便不爽等。西医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肾性高血压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取汁500毫升,分2次服或少量频服。

  【方解】

  本方由半夏白术天麻汤、升降散、吴茱萸汤、宣清导浊汤、龙胆泻肝汤化裁而成。以丹溪“无痰不作眩”及“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促升”为理论依据,针对痰湿中阻,挟风上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郁生热,胆胃失和,三焦不利而设。本病位在脾、胃、肝、肾。《脾胃论》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方中半夏、天麻加二陈汤为主,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理气和胃。升降散乃清·杨栗山治疗火郁三焦,寒遏于外之湿热病的名方,其中僵蚕、蝉衣升清解郁宣达,姜黄、大黄降浊泻热导火。本方中用枳实易大黄,即有大黄通腑降浊之效,又辛温燥湿化痰,助中焦健运。仍为二升二降,升清降浊,内外通达,气机调畅,阴阳平秘。肝之经脉行于额顶,痰湿为阴,得温则化,吴茱萸味辛性热,归肝肾经,下气降逆,中温脾胃,下暖肝肾,暖肝和胃,助痰湿之化。湿郁日久,化火生热,用龙胆草、焦山栀清利肝胆之热,以助和中。晚蚕砂、寒水石宣清导浊,行滞通腑,分利湿热,以助升降散升清降浊。全方共奏暖肝和胃,清胆安中,升清降浊,理气化痰之功。

  应用:本方用于治疗属于湿痰阻滞,挟风上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胆胃不和的眩晕,常见于西医美尼尔氏征、高血压病、肾性高血压等。本方的基本作用在化痰理气,升清降浊。

  【加减】若湿邪化火不著者,去龙胆草、焦山栀;呕逆不重者,可去晚蚕砂、寒水石;血压偏高者,加生杜仲、生白芍;头痛明显者,加细辛、升麻;纳呆少食者,加砂仁、内金;夜寐不实者,加远志、枣仁;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黄。本方经40年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郑绍周,生于1938年,河南省内黄县人。现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中医急诊研究所所长,兼任河南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会中西南十省协作区委员、河南中医热病学会副主任等职。

  郑氏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已30余年。曾担任过《伤寒论》的教学工作,近10年来一直从事急诊的临床及教学工作。在临床方面擅长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诊疗,运用《伤寒论》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颇具心得。多年来,他潜心于中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并承担着河南省科委的重点攻关项目及河南省中医局的研究课题。他创拟“中风舒络口服液”等方剂效果显著,深受患者欢迎。先后发表20余篇论文,主编《中风急症》等多种著作。

  【名方】中风舒络口服液

  【组成】泽泻30克,白术15克,川芎20克,丹参30克,全蝎10克,枸杞子15克,焦山楂30克,炒葶苈子10克。

  【功能】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主治】痰阻血瘀型中风、眩晕。症见头痛头晕、胸脘满闷,食欲不振,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濡或弦滑。

  【用法】每次10~20毫升,1日3次,口服。

  【方解】

  中医认为中风、眩晕与痰湿和瘀血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清·沈金鳌曰:“肥人多中风。”河间曰:“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故多卒中。”汉·张仲景认为眩晕可因痰饮所致,并创泽泻汤等方治疗;明·吴抟认为“血瘀致眩”。郑氏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风、眩晕常因痰湿瘀血所致,或因痰湿内阻,气机不畅、血运障碍而瘀滞,或因瘀血阻滞经脉而使津液敷布障碍而湿聚成痰,二者常互为因果而并存。治当化痰祛瘀并用。方中以泽泻汤(泽泻、白术)健脾祛湿化痰为主;川芎行血中之气以助血行,丹参活血化瘀,山楂化瘀消积,此三者共奏活血化瘀之功而用为辅药,全蝎通络止痛助辅药之力。枸杞子滋补肝肾养阴血,防主辅药伤阴耗血,此二者共为佐使。全方重在祛痰化瘀,对痰湿瘀血阻滞脉络所致的中风等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故名中风舒络口服液。注意事项:孕妇及月经期慎用,阴血亏虚者忌用。

  

  何承志,字锦文,生于1919年,上海市青浦县人。何氏出身中医世家,1940年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在青浦悬壶,就诊者日以百计,时人誉其“何一帖”。解放后何氏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组教师、青浦县卫生局副局长、青浦县中医院院长等职,并曾当选为数届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何氏曾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

  何氏步入杏林已50余年,学验俱丰,对外感热病和疑难杂症,如肝胆病、血证、伤寒等病症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常突破常法,果断处置;对顽固性内科疾病,配以外治疗法,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何氏经多年精心筛选研制的消炎利胆排石中成药“金胆片”获上海市科技成果奖;近年来何氏在血液病临床研究中亦取得了进展。何氏主要著作有《何氏药性赋》、《何氏伤寒纂要》、《青浦县历代名医》、《青浦县中医药治疗血吸虫病论文集》、《何承志医案》等。

  【名方】三奇汤

  【组成】人参3克,天冬15克,熟地20克,女贞子15克,丹参15克,仙灵脾15克,阿胶10克,鹿角霜10克,黄精20克,羊蹄根10克,黄芪20克。

  【功能】益气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原因引起的白血球减少,及其它免疫机能低下等疾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人参另冲服或单独炖服。

  【方解】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病在祖国医学属“虚劳”、“虚损”、“血证”的范畴。“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精字从米,饮食入胃化于脾,生精微以滋养脏腑,灌输血脉。肾主骨,藏精充髓。生血之源,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二本为人体生成之终始,五脏六腑之根本。因此,血液的生成,有赖于脾土肾水,脾气充沛,肾精不竭,互为融贯而代谢无穷,若脾营肾精生化之机受损,导致血生障碍则出现一系列虚损症状。人体由阴阳维系平衡,一阴一阳,互为消长,若阴阳失去维系,各走极端,偏寒偏热诸证蜂起,而成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之证。何老根据“阴阳互根”、“阴生阳长”的理论,创立新方“三奇汤”,立意通过调补脾肾之阴阳来纠正脏腑气血虚损。三奇是指人体精气神而言,此三者是人体维持生命的根本。天地人三才,损一不可。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补血滋阴,“天”冬滋阴生津,以天冬、熟地、人参三味补气滋阴养血,并以黄芪补气升阳健脾,藉补气之力还可生血。以女贞子补肾滋阴,以仙灵脾补肾助阳,二味合用,补肾之阴阳。丹参凉血养血,活血祛瘀,“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能补血活血”。阿胶补血止血。鹿角霜温补肝肾。黄精补脾润肺,“补诸虚……填精髓”。羊蹄根凉血止血,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及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的作效。

  【加减】阴虚甚者加龟板、生地;阳虚甚者加紫河车、巴戟肉;气虚甚者加党参、白术,倍用黄芪;血虚甚者加鸡血藤、制首乌、白芍;发热加水牛角、鸭跖草、山栀、黄芩;出血加仙鹤草、大小蓟;高热加安宫牛黄丸。

  

  邵梦扬,1933年10月出生,河南开封人。原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河南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兼职研究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分配到河南中医学院工作后又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79年调到河南省肿瘤医院任内科主任。

  从医40余年来,殚精竭虑、博采精研、钩沉钓玉、孜孜不倦,深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之精髓,尤善恶性肿瘤的诊治,特别对食管、胃、肝、肺等中晚期癌症及放化疗后毒副反应调治有独特经验,临诊精于验舌察脉,阐发病机,强调整体,注重气虚血瘀、肝肾失调、心理障碍等。用药精炼,组方严谨,多能出奇制胜,擅长扶正,而择时用攻。1958年开始从事肿瘤防治研究工作。在“活血化瘀”、“扶正固本”两课题全国大协作中,成绩斐然,声望日高,成为一代名医。1992年被国家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管优秀专家。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国际癌症康复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等。他研制的“生白口服液”1996年批准为国家级新药,荣获河南省及郑州市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专著5部,论文100多篇。

  【名方】益肾生白饮

  【组成】淫羊藿l5克,补骨脂l0克,枸杞子l5克,人参l0克,当归l0克,黄芪20克,鸡血藤30克,炮山甲l5克,甘草10克。

  【功能】益肾健脾,补气养血。

  【主治】虚劳(癌症放、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等)。

  【用法】头煎加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以上,文火慢煎,煎取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文火慢煎,煎取200毫升,混合,早晚分两次服,每日1剂,重症每日两剂。

  【方解】

  癌症患者放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表现为头晕乏力,腰膝酸软,面色不华,气短神疲等,多属中医虚劳范畴。恶性肿瘤本身属慢性消耗性疾病,又加放疗、化疗严重损伤人体正气。邵老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脏受损,肾不藏精,精不生髓,则血不化生,脾不运化,后天失养,气血俱虚,五脏失调,百节失养,而成本症,关键在脾肾,治当求本。方中淫羊藿、补骨脂为主药,具有补肾、升阳、填精益髓之功,使肾强而藏精,精生髓,髓化血,以固根本。邵老根据临床经验,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证明淫羊藿有刺激骨髓粒系和干系造血的功能,通过反复筛选作为主药。辅以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以顾后天;当归、枸杞子生血补血,以治其标,标本兼顾,生血迅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枸杞子等含有多糖,有显著的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促进白细胞生成,又能抑制癌细胞生长。佐以鸡血藤、炮山甲以活血升血,使补而不滞,血脉通畅则生化无穷,甘草以健脾而调和诸药。共奏益肾健脾,补气生血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脾肾两虚,以肾虚为主的癌症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贫血、阳萎等。症见面色不华、萎黄或光白、唇甲色淡、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神疲乏力、食少瘦弱、脉细弱或虚大无力、舌淡、苔薄。本方对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确切,特别对癌症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有效。经数千例临床应用,生白作用迅速,3天有效率达57%,6天达79%,9天达90%。并可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长、减少放化疗毒副反应,与放化疗合用有增效作用。若有口干、舌红、心烦等阴虚内热表现者加生地、何首乌、杭白芍、天花粉;若肢冷畏寒、面白、阳虚明显者加肉桂、巴戟天、淡大云;若食少恶心、腹满等脾胃不运明显者加砂仁、木香、川朴花;若有出血倾向者加三七粉、白芨、茜草根;若面黑、舌暗、舌下静脉瘀滞等瘀血较重者加丹参、三棱、莪术;若心慌、失眠、多梦等血不养心或心肾不交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或加少量肉桂等。

  王志义,生于1930年,辽宁省大连市人。现为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医师。王氏于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从事西医临床3年后,入陕西中医学院西学中第一期学习班学习3年,1962年结业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至今已30余年。

  王氏在30余年临床工作中,运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抢救和治疗了大量病人(多为内科急性传染性疾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心、脑、周围血管疾病之病人),至今每周仍受理全国各地来信问病信件5、6件,深受病家的好评。他中西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在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中,重视脾肾、气血,专长为血液、血管、消化专科。王氏著有《中西医结合疑难病证医案选》一书,多年来在省及全国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名方】三胶化斑汤

  【组成】鹿角胶6克,龟版胶6克,阿胶10克,鹿蹄草15克,骨碎补15克,潼蒺藜15克,旱莲草15克,仙鹤草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玄参15克,丹皮15克,连翘15克,硃砂七9克。

  【功能】补肾益髓,健脾摄血,凉血化斑。

  【主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发热恶寒。紫癜时现时消延续数月,神情倦怠、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面色萎黄、鼻衄、龈衄。苔白薄、质淡红、脉细。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在1~5万/立方毫米之间波动,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抗血小板抗体阳性。骨髓象:骨髓形成血小板巨核细胞少或无。

  【用法】①小儿减半量或三分之一用量。②如果已服用激素,在用三胶化斑汤前按撤激素之原则,逐渐撤掉激素。③鹿角胶、龟版胶、阿胶3味后入烊化。④本方1剂水煎300毫升分3次饭后服。

  【方解】

  此方临床治疗50余例,特别是对激素无效者均取得满意效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祖国医学“血证”范畴,谓之血液溢出肌肤之间,皮肤有青紫点状紫癜。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证有虚实之别。《伤寒斑疮候》载:“热毒乘虚,出于皮肤……”。《丹溪心法·斑疹》载:“内伤斑者胃气极虚……”。鹿角胶、龟版胶、阿胶有补益肾阳、肾精作用,佐以潼蒺藜增强养阴固精作用,且阿胶有止血之功,四味药配伍益肾精效好,按肾主骨生髓之原理,对慢性期、久病不愈者可使受损之巨核细胞系统恢复功能,还有避免撤激素后的副作用。内佐黄芪、白术对改善本病神情倦怠、气短、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较补肾精药来得快。配伍鹿蹄草、骨碎补、旱莲草、仙鹤草可益肾补血止血,为三胶之佐药。玄参、丹皮、连翘、朱砂七有凉血解毒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尤其是朱砂七的凉血止血效果更佳(硃砂七为陕西地方草药)。玄参、丹皮、连翘、硃砂七配伍,通过凉血解毒作用,可阻断反复发作、久病不愈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这一恶性循环。

  按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较难治疗的病种,一般情况下,轻症患者用中药汤剂、西药以及三胶化斑汤治疗效果均较好。但是,重症患者求诊时多用过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这给中医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临床用过激素者,证候有变化,因此,辨证中要考虑激素的因素。我们对这一类病人,多在病人逐渐停用激素后,改用三胶化斑汤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加减】有外感发热者可酌情加大青叶30克、金银花30克;食欲不振者加砂仁9克、神曲12克;阳虚证明显者加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阴虚证明显者加生地30克。

  程淳夫,男,生于1903年,湖北随县人;中医皮肤科专家,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其祖父、父亲世业岐黄,程自幼耳濡目染,中学毕业后,继承家业,开办诊所,行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任随县随北联合诊所所长。1956年,他考入湖北中医师资进修学校学习。结业后留校工作,任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皮肤科主任等职,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湖北分会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程教授业医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有较深的造诣,除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外,尤擅中医皮肤外科,在学术上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六气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他以方代证的《清肝饮症候群》、《经络学说辨证论治的湿疹症候群》及部分治疗皮肤病的经验,被输入电子计算机储存,为湖北中医学院中医控制论研究室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此外,他还编著了《辨证论治中医皮肤科实用录》等书。

  【名方】清肝饮

  【组成】青蒿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橘叶10克,川楝子10克,金钱草30克。

  【功能】清肝胆风火。

  【主治】肝胆风火,遂循脏腑之经络表现于皮肤的红肿疼痛、瘙痒、水疱透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如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女阴瘙痒、带状疱疹等疾患。

  【用法】水煎,1日1剂,分3次服。

  【方解】

  肝属风,胆属火,风火为阳,火动则阳失潜藏,阳亢则风更剧生,风火相煽,遂循其脏腑之经络,表现于皮肤的各种不良反映。方中青蒿、柴胡、黄芩均走少阳胆经,以清肝经风火、止瘙痒;丹皮走肝经以清肝火;桔叶、川楝子走肝胆经以疏肝行气、清肝经风火;金钱草走肝经以清利肝经湿热,诸药配伍,疏肝行气,清肝利湿。

  【加减】男女脱发、头痒、白屑多加凌霄花、月季花、玫瑰花,外用青蒿、芒硝浓煎剂洗头,每日1次;小儿耳内烂、流水、痒痛不止加杭菊、玫瑰花、月季花、生蒲黄;腋下起疙瘩、红肿痒痛不止加牡蛎、枳壳,外用青蒿、芒硝浓煎剂外洗患处;男人眉毛烂、胡须烂,瘙痒、抓破流水加生蒲黄、王不留行、三棱、五灵脂、枳壳,外用青蒿、芒硝浓煎剂洗患处;妇女乳房瘙痒、红肿、起硬壳加丝瓜络、王不留行、穿山甲、竹茹、三棱、葱白;男女外阴瘙痒,抓破流水加地龙、茜草根、怀牛膝,外用青蒿、芒硝浓煎剂洗患处。

  康德泰,生于1928年,河南郑州市人。曾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他自幼从伯父习医多年,1956年在河南中医进修学校和教师进修班学习(河南中医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工作。康氏曾拜著名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及徐世林主任医师为师,深得真传。康氏现任河南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委员、郑州市皮肤科学会委员、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技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康氏从事皮肤外科、内科医疗教学工作44年,临床经验丰富,在皮肤科疑难杂病方面有独到之处,擅长医治硬皮病、牛皮癣、红斑狼疮、白癜风等顽固性皮肤病,对丹毒治疗尤佳。康氏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了河南中医学院外科讲义,参编了《中医疑难杂症诊治》。 康氏研制的制剂有姜黄丸、痤疮丸、软皮丸、牛皮癣药水。

  【名方】软皮汤

  【组成】桂枝10克,地龙15克,制附子10克,干姜6克,当归15克,丹参20克,鸡血藤30克,红花1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甘草10克。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化瘀,补肾壮阳。

  【主治】硬皮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本方用桂枝、制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当归、鸡血藤、地龙、丹参、红花补血养血,破血散结;仙茅、仙灵脾补肾壮阳。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桂枝、制附子、干姜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改善机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进血液循环。丹参、红花、地龙、鸡血藤均有不同程度扩张血管作用,能增加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其中地龙、红花作用较强,丹参较弱,故中医称前者为破血散结药,后者为养血活血药。仙茅、仙灵脾、甘草具有抗菌、消炎及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能,故用于本病有良好的效果。

  按语:硬皮病系以皮肤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结缔组织病,一般经过红肿、硬化及萎缩三个阶段,受累皮肤常与其深部组织固着,不易推动,因而造成面貌变形,并可侵犯消化道及心脏或伴发肿瘤而致死亡。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康氏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外伤、感染、毒性刺激、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遗传因素、慢性感染、甲状腺或肾上腺功能紊乱等与发病有关。康氏用此方治疗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总有效率达94.2%,效果满意。

  以上就是中国国际生命医学工程院为你收集的中医医学知识,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对我们的新闻媒体感兴趣,请你点开标题下面的蓝色小字,在右上角点关注,这样你每天都会有精彩的文章向你展现。

来源:政信理财网,更多详情请咨询理财顾问:136-2194-8357(微信同)

本文链接:https://www.iwenqu.com/jxzx/1420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iwenq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政信理财网购买流程

注明:

余老师专注信托、定融、债券、基金等领域,从业多年,经验丰富!

为中高净值人群提供专业、安全的资产配置和多元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

锁定关注本站即可实时查询,及时获取《最新产品+最新进度+最全资料》
政信理财网

评论(0)

赞助政信理财网

发表评论:


【顶】 【踩】 【好】 【懵】 【赞】 【表情】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